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:千古一帝-《明朝败家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说着,弘治皇帝突然驻足,他面上露出了不悦之色,朝刘健道:刘卿家,近来,有不少的翰林和御史,成日上奏,说什么昌平乃大治之世,这些奏报,以后朕不必看了,若还有这样的奏报到了内阁,你们不必进上,直接留中吧。

    刘健面露惭愧之色。

    他当然知道清流和士林的读书人们都想什么。

    这群人,就好像溺水之人,他们越来越意识到,属于他们的时代,正在逐渐离他们的远去。

    从前他们指点江山挥斥方遒,何等的风光得意,可自打新学渐渐的开始深入人心,他们就如一群弃儿,在朝中,天子越发的不器重他们,而是将注意力,放在保定布政使司上头,在庙堂,科学院的地位渐渐巩固,陛下更倾向于听从科学院的建议,而不是那只精通文史的翰林院。

    吏选官,也已开始崭露头角,逐渐的,为朝廷所倚重。

    哪怕是科举他们也再难有什么作为,竟被新学之人,占去了不少的名额。

    长此以往,他们的未来,已经可以想象了。

    以往能入翰林,便是天之骄子,成为万千人所羡慕的偶像。

    可现在呢,翰林院已经开始渐渐的式微。

    他们就如一群溺水之人,而此刻,毛纪在昌平的事迹,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。他们毫不犹豫的将这救命稻草一把抓住,恨不得告诉全天下,朝廷是有选择的。

    新学可以在保定布政使司做出亮眼的成绩。

    理学也可以。

    圣人的目标,不就在昌平得以实现吗?

    这些人,疯了似得上书,不断的夸奖,并且表达出了,这昌平,才是正确道路的愿望。

    明里暗里,他们贬低新政,甚至对太子殿下,也颇有微词。

    可这些

    身处在内阁的刘健等人,却是两面为难,他们很清楚,他们是无法堵住天下读书人的悠悠之口的,可是对那昌平所发生的事,刘健并不认同。

    新学重民富国强。

    而理学重教化。

    他们更倾向于前者。

    刘健道:陛下这毕竟乃是奏疏,臣若是擅自留中,只怕,会坏了规矩。

    内阁大学士,没有选择什么奏疏可以递入宫中的权利,若是擅自可以留中奏疏,和本身就是大逆不道。

    弘治皇帝冷哼一声:这些人,成日坐而论道,妄议朝政,是可忍孰不可忍,难道非要让朕动用梃杖吗?

    陛下,这刘健更加为难。

    照这么下去,宫中和清流非要引发冲突不可。

    若是批评陛下,陛下脾气好,倒也不会计较。

    可是刘健知道,他们批评太子,而且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,这是陛下,所不能容忍的。

    陛下方继藩在旁,笑吟吟的道。
    第(2/3)页